长沙箜篌教学 箜篌死而复生的背后,是中华民族的传承
信息来源:   发布时间:2022-4-2   浏览:
长沙箜篌教学 箜篌死而复生的背后,是中华民族的传承

“非琴非瑟亦非筝,拨柱推弦调未成。欲散白头千万恨,只消红袖两三声。”,一首白居易的《云和》,将箜篌声音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。

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,又称拨弦乐器。据《中国音乐词典》记载:“箜篌,古代弹拨乐器。又名坎候、空侯。有卧箜篌、竖箜篌、凤首箜篌三种形制。”。

总体来说,箜篌自魏晋时期开始成为宫廷喜好的乐器,一直兴盛到唐朝。宋朝开始被其它民族乐器所取代,元朝之后,箜篌在宫廷音乐中逐渐消失,转为在民间流传。然而民间对箜篌的了解远不如宫廷,会弹奏的也不多。

至清朝时,箜篌几乎退出了中国的音乐舞台,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开始处于失传状态,仅有少数文字和壁画等资料还留存于世。

直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,箜篌才得以复兴,前后七种规格的箜篌成功问世,取得了巨大成就,中央民族乐团也将箜篌声部纳入常规编制中。

卧箜篌

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发现,卧箜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商朝,在卧箜篌发展早期,与琴极为相似。商纣王时期,箜篌便从琴的形制脱胎出来。

到了汉武帝时期,箜篌瑟、空侯琴瑟、空侯瑟、坎侯、空侯、箜篌都是指卧箜篌。据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记载,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,前朝宫廷雅乐失传,汉武帝为了祭祀郊庙,重新制定了一批祭祀等活动的音乐,也制作了适应祭祀等活动的乐器——二十五弦、箜篌瑟。

汉武帝后来命乐师改进古卧箜篌,正式形成了现今意义上的卧箜篌。由此,卧箜篌登上了历史舞台,还被作为“华夏正声”的代表乐器列入了“清商乐”中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由于民族动荡,卧箜篌在宫廷雅乐中出现得较少,开始广泛流行于民间,并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中。同时卧箜篌也成为了文人士人诗赋赞咏的对象。

这时期箜篌的制作相当精致。钮滔母孙氏在诗作《箜篌赋》中详细描述了箜篌的外形,上面装饰着龙凤飞舞的雕画,又用金色和翠绿色的彩线作为琴弦的装饰,琴身用桐木制成,外表涂漆料。

卧箜篌在唐朝的宫廷乐器中,是重要的伴奏乐器,也是卧箜篌最繁荣的时期。但皇室却垄断了卧箜篌,形成了严格的礼仪规范,失去了普通人民的集思广益,没有了民间各地区的交流和融合,丧失了创新发展的能力。

竖箜篌

据《通典》记载:“空侯,胡乐也,汉灵帝好之,体曲而长,二十三弦,抱于怀中,两手齐奏之,谓之攀,正今物也。”,这里的胡乐指的是竖箜篌,在东汉时期,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乐器。直至南北朝时期才在中原地区流行起来,在当时这种竖箜篌也被称作箜篌。

2003年,在新疆出土了三件木质竖箜篌,均被认为是属于春秋时期的古物,也是目前在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竖箜篌。

唐朝时期,也是最为繁荣的时期,在唐朝十部伎中有七部都用了竖箜篌。除了宫廷,诗人也常常将其作为诗词的主题。

据《隋书·音乐志》记载:“《天竺》者,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,重四译来贡男伎,《天竺》 即其乐焉。……乐器有凤首箜篌等九种。”。凤首箜篌现多被认为是在魏晋时期,由古印度传入我国的。

凤首箜篌较为小巧,琴头非常独特,其形制与竖箜篌十分相似。因为它琴头的讲究装饰,相较于其他两种,人们也对它更有兴趣。

凤首箜篌

北宋时,箜篌依然流行于宫廷乐中,而且竖箜篌、卧箜篌、凤首箜篌三者不再区分,统称为箜篌。由于五代十国的动荡,宋朝对箜篌的了解远不如唐朝。

诸多历史原因,致使箜篌渐渐退出了宫廷乐器。宋朝至明朝的史书中虽仍有箜篌的记载,但文字量不大,无法摆脱其衰退的事实。

箜篌琴弦的数量是不一定的,最少的五根弦,最多的有二十五根弦,隋唐时期是演奏箜篌艺术的高峰时期,这时期的箜篌被传播到日本,朝鲜等国家。

到了70年代末期,在政府大力支持下,经过几十年的探索,现代箜篌的创作与演奏已形成了一定的范式,并取得了丰硕成果,“全转调箜篌”研发试制成功,标志着中国古代乐器箜篌迎来了重生。





上一条: 学箜篌:千年绝响重新奏起
下一条: 长沙学箜篌,要分清 竖琴和箜篌有什么区别?
学员风采
长沙箜篌找惠子艺术,办学以来秉承“正音、正行、正念”的教学理念
相关热门资讯  News
版权所有 © 汉乐惠子艺术  地址:长沙市岳麓区梅溪湖和泓梅溪四季二期二栋902室   电话:18508492097  15074954568  网址:http://www.huiziyishu.com/  
网站ICP备案号:湘ICP备2022005609号-1  术支持:斌网网络